News & Articles 产业资讯中心:首9月10万房子卖不出

产业资讯中心:首9月10万房子卖不出


2 Nov 2016
产业资讯中心:首9月10万房子卖不出
(吉隆坡1日讯)受到国内内经济放缓拖累,产业市场继续低迷走势,今年首9个月共有近10万间房子尚未售出,发展商也纷纷延迟或重新规划原本打算推出的项目。

全国产业资讯中心副总监阿丽娜恩达尤表示,今年首9个月,有超过4万间已经建好的房屋滞销,近6万间建造中房产尚未售出。

与去年相较,发展商推出新房产及销售减少,滞销房子则增加。

发展商延推新盘

惟她认为,在发展商延迟或重新包装产业项目做法正确,这给予市场一定时间消化之前滞销的房产项目。

此外,据该中心统计资料,在国行推出多项打房政策后,大马住宅成交量和总值出现双位数下挫现象,惟价格仍在缓和上涨中,这是他们所乐见的。

对比1998和2009年金融风暴情形,目前大马产业市场表现更具韧性,并不如以往严重。

另外,她指出大马产业项目有高达60%是住宅产业,而住宅产业市场中大部份成交量都来自二手产业市场。

排屋销售成交量
柔雪最高

针对产业类别,柔佛和雪兰莪排屋销售成交量占了全国各地之冠,其价格介于50万至100万令吉,而雪隆更是占了全国高端房产的80%。

雪州、柔佛、吉隆坡及槟城产业价格走势贴近,皆出现产业价格成长放缓现象。

另外,阿丽娜恩达尤表示,政府推出首购族的首30万令吉房产免印花税政策,相信也会稍微提振房屋买气,惟不至于加重国内投机氛围。

首购族首30万免印花税
稍微提振买气

她补充,由于政府落实对产业市场正面和负面影响政策,如产业盈利税(RPGT)或首30万令吉房产免印花税。这些对于产业市场影响正反措施,导致统计机构分析市场情况时出现混淆,无法确实知道究竟哪一项政策影响房市。因此,今年最后一季或明年房屋销售情况十分难预测。

她也指出,政府部门出现太多制定产业政策的机关,并且各个机构并没有良好的协调,出现3头马车的情形,例如:一项产业政策可能就牵涉了财政部、房地产部和首相署等机构,各个部门意见不一,这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

阿都拉欣:应强制建30%可负担屋

国际产业顾问公司Rahim&CO执行主席丹斯里阿都拉欣表示,雪隆地区可负担房子严重不足,情况令人担忧,政府应当强力执行发展商手中发展项目必须至少30%房产是可负担房屋的规定。

雪隆严缺

阿都拉欣在《后预算时期对产业界影响》讲座会后表示,巴生谷地区100万令吉以下房产需求依然强劲,供不应求,而30万令吉以下房子更是严重缺乏,这是政府必须正视的问题。

阿都拉欣认为,“可负担房子价格必须根据不同地区而定,比如在巴生流域一代必须在30万令吉以下、哥打峇鲁10万令吉以下、怡保必须在20万令吉以下。”

他补充,一个发展项目70%房产,任由发展商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价格,其赚幅就已经很高,要求剩余30%房产必须是可负担类型一点也不过份。

“我们已经制定了很多政策,缺乏的是执行力。”

询及巴生河流域高端房产市场情况,阿都拉欣表示,吉隆坡最高端500万令吉以下房产已经下挫2至3%,其需求已经饱和。

另外,他指出,在目前大马未来2至3年内会增加500万平方公尺的办公室面积,相信办公大楼的租金回酬和价格都会出现回调。

国行:存款赶不上房价

面对“发展商兼贷款”的疑问,国行经济部门总监法立兹解释,大马有接近60%家庭是一个大马援助金(BR1M)受惠者,证明了我国低收入人士很多。这些人士的存款赶不上房价飙涨,更何况近几年房价都是以双位数速度在成长。

但实际问题是,就算这批人士获得100%借贷,是否能真正偿还贷款也是一个疑问。

他补充,虽然对比汽车销售商也为购车人士提供贷款,但是发展商进入贷款领域充满了挑战。他们并不如银行般专业,能分辨哪些人是良好或不好的贷款者。

此外,发展商是否拥有如银行一般的“基建”,拥有CCRIS等工具,迅速的地判定贷款者的信贷评级,他也不太确定。

法立兹说,房屋供不应求是一个多面向的问题,与其靠一个政策协助人们购屋,不如进行更多的讨论,以真正解决问题。

Source: 星洲网

Latest Posts
  • Land in Sungai Pinang for LRT station never intended for housing development, says Chow

  • Harga rumah bertanah di KL, PJ dijangka naik tiga hingga empat peratus

  • Mah Sing fokus tawar rumah mampu milik di kawasan bandar

  • Data centre bonanza for property sector

  • Property sector to keep thriving in 2025